第四百八十六章 信得过!(1 / 2)

朱门风流 府天 1652 字 22天前

第四百八十六章 信得过!

洪武帝朱元璋和永乐帝朱棣都是大权独揽的性子,朱棣虽然不像朱元璋那样勤政,故而为此设立了内阁,但此时的内阁却不像后世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的内阁,而只是一个由五品官员组成的秘书班子,有宠信而无实职实权。而朝廷大事的决定也极其简单,凡大事则由皇帝召群臣面议,一旦面议决定则立刻传旨施行,不待批答。除此之外则是钦点重臣商议,商议的结果上报,最后由皇帝亲自做出决定。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面对宣府传来的紧急军情,奉旨合议的正是六部尚书以及几个顶尖的勋贵们。尚书虽说是正二品,可在座的勋贵有英国公张辅、武安侯郑亨、安远侯柳升、隆平侯张信、镇远侯顾兴祖、保定侯孟瑛,全都是超品,其中甚至没有一个伯爵。于是,尽管是六人对六人,但这是军务,隐隐之中自然是以英国公张辅为主。阁臣之中只有善长军务的杨荣和金幼孜在场,却只是负责记录而已。

“兴和东北有凌霄峰,南有威远川,西有鱼儿泺,原本有将士逾千,如今剩下六百余人,加上都指挥使王唤带去的五百人和京营五百人,总共也就是一千六百人。这一千六百人若是守御得当,再加上有大批粮料补给,阿鲁台就算是大举进攻,最后也会知难而退。”

说这话的是兵部尚书赵羾,然而话音刚落,年纪一大把的户部尚书郭资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冬日进兵原本就是兵家大忌,阿鲁台既然敢这么做,不是有凭恃,就是有必须这么做的理由。兴和如今虽然不患粮料补给,但将士们也是人,谁能够不眠不休地作战?到时候若是力疲而竭,那么恐怕就保不住了。为今之计,需得尽快派出援兵。”

礼部尚书吕震看到赵羾和郭资这两个好容易正位的堂官彼此互不相让,只得轻轻咳嗽了一声。眼看两人稍有收敛,他这才开口说道:“洪武三年二月,岐阳王下兴和,由是进兵进兵察罕脑儿。洪武七年四月,蓝玉败元兵于白酒泉,于是再拔兴和。永乐十二年皇上北征,走的也是兴和这条路。兴和开平乃是长城外的两大进兵要塞,一旦丢了,翌日鞑靼进兵就会全然无阻。”

吕震乃是出了名博闻强记的人,这一说竟仿佛是兴和大事记,别说武官,就连文官不服气他人品的,心中也不无佩服他的记性。几个武官几乎都是次次陪着出塞的人,这时候各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只听吕震又继续侃侃而谈了起来。

“兴和守御千户所原属元隆兴路,直隶中书省。皇庆元年十月改为兴和路。洪武三年为改府,隶属北平布政司。四年后,兴和府废,三十年正月,置兴和守御千户所,徙军户千防戍。永乐元年二月则直隶后军都督府。如今的兴和孤悬塞外,内中只有兵没有民,所备者鞑靼瓦剌,但只是作为北征的一个据点而已。此次阿鲁台先是佯攻开平,然后却转道兴和,难道真是志在此处?依我看,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应当是志在万全!”

先前共同议北征事的四位尚书中,兵部尚书方宾自杀后被下令戮尸,户部尚书夏原吉刑部尚书吴中还在狱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吕震尽管心里对北征极其不以为然,但他更知道这时候要是自己再不识相,那么就该下锦衣卫狱和那两位一道做伴去了。于是,面对四周那些或善意或恶意的目光,他想到皇帝派来看守自己的那十个护卫,因而咬了咬牙。

“当初长城以外有官山卫、宣德卫、东胜卫、云川卫、玉林卫,如今这些卫所一个个都迁移到了外长城以内,而鞑靼瓦剌则是一步步南下,如今更是皇上北征前夕,若是此时丢了兴和,那么万全前头再无屏障,若大军走开平,则阿鲁台可攻万全,因忖其乃我军必救!不管这次阿鲁台因何来攻,至少正好是兴和刚刚补充了军器粮料的当口,那么就可以多坚持一阵子。只要大军开至而兴和堡仍在,那便是大胜!”

“说得没错,虽说鞑子势大,但据城坚守,一千多号人怎么也能坚持十天八天。”安远侯柳升因之前张越曾经在要紧的时候劝解过自己,因此见英国公张辅不开口,他便抢在前头说话道,“若是北征之前丢了兴和,将来就算是大胜而回,这一条也是不好看的!兴和距离万全才多远,宣府三卫再加上万全两卫,足够了!”

武安侯郑亨出镇宣府多年,此时却没有贸贸然附议派兵。俟柳升说完,他就摇了摇头:“宣府虽屯重兵,但昔日……那场败绩就是教训。阿鲁台最善于的就是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如今乃是风雪天,那些鞑子攻城得花费十倍力气,但突袭却是极其擅长。宣府军不惯雪天出战,贸然出兵一旦遭伏击突袭,则势必危矣。”

户部尚书蹇义也建议不要贸然往援,先集结兵力,然后派一员老成持重的将领从万全出兵,署理刑部尚书金纯和他的意见差不多。隆平侯张信则是左右逢源,等于什么都没说。保定侯孟瑛倒是赞同柳升尽快援救的意见,这和姻亲无关,纯粹是他对于大局的看法。而镇远侯顾兴祖乃是众人之中年纪最小的,因此只是谨慎地谈了利弊。